1、选择题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尚的变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分不开,故①正确。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社会风气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能由此完全肯定近代西方文明的传播,故②不正确。所以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治国主张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④“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一份杂志强调要“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这份杂志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去科举……进科学”等信息,可知这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的思想。联系史实可知,在洋务运动中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中提倡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只能够提倡的是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故此题选D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目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题目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故可排除B、C。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广大的中国农民与马克思主义接触甚少,故D项说法不正确。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考点较为重要,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理论条件 ,因此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要和后面中国共产党的的建立联系起来,这样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和影响,这是常考点。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观察下边油画,判断画中所描绘的是

A.希腊时代的城邦
B.复兴后的城市
C.中世纪的庄园
D.工业革命前的乡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描绘的马耕方式和农人、城堡等可以推断是中世纪的庄园。
考点:中世纪西欧?庄园和城市?中世纪庄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