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4分)
(2)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5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4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革”时期;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5分)
本题解析:
(1) 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材料中关于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由“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废止读经”“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可知,变化是从重儒家经典向为共和国服务。所起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由图片信息可知教材为“文革”时期的。其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指导思想、社会环境、政治气候、“文革”对教育的冲击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解答。
(3) 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信息能力,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了整体史观。“时代要求”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完善、经济全球化加快等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C.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体现的是民本主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A、B、D三项都属于民本主义思想,故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强调要顺应天命,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原则,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并于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当时采取“一边倒”方针的主要意图是

A.创造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B.借助苏联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
C.与苏联结盟共同谋求世界霸权
D.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这一时期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才成立新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而进行经济建设就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关键看新中国的实力,仅仅依靠苏联的力量,不可能会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排除B,新中国政策中,就有不称霸,中国不可能会谋求世界霸权,排除C,当时,三个世界的理论还没有出现,不存在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的问题,排除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由小市场经济走向大市场经济,即由民族市场经济走向世界市场经济的过程。”类似于今天的全球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主融人世界大市场的标志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
C.实行改革开放?
D.2001年加入WTO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其中“存异”主要是指保留各国的
A.风俗习惯
B.宗教信仰
C.社会制度
D.不同目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