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所述当时的农民在织布时用的都是进口纱布,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中纺纱和织布相分离,所以A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所以B不正确;材料所述传统织布业地位逐渐丧失,所以C不正确;D项传统商品完全商品化说法不准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12年到1919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面粉产量增加59倍以上。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减少至40%。1922年--1926年,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面粉厂属于轻工业,没有长效性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列强的压制程度
C.上海、天津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受到的压制特别历害
D.必须发展重工业改组轻工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如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中国建立之后则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这一变化主要表明了(? )
A.民国时期的传统节日得到完整的保留
B.新中国建立后传统节日彻底被改变
C.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
D.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由农历到公历的变化则体现了中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选项ABD中“完整”、“彻底”、“普遍”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明、清王朝在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但实施地区有限,西南大部份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年间将很多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司改设为流官。改土归流后,在原土司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如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编查户口、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
材料二: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为缔造祖国的历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使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西南地区的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材料一,归纳明清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改土归流”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2)试述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举出建国以后到1966年西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两例。
参考答案:(1)①同: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和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异:明朝改土归流限于个别地区,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②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
②符合题意的事例即可
本题解析:借助中国古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的相关史实。考察学生的历史识记和再现的能力。
①题:根据材料仔细阅读进行比较,便可获取正确答案,再根据相关史实回答影响。
②题:根据课本的知识,即可组织正确答案要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官僚资本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建国初期大量没收了原国民党所属的官僚资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答案选A,B项是建立国营经济的重要途径, C 项出现在三大改造过程中,D项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国营经济的建立无关。
点评: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道路的阶段特征非常明显,需要牢固把握以下几个阶段的分期界限: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1953-1956年﹚,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