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4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是历史上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3分)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4分)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它把人类推入“蒸汽时代”。有人说“蒸汽机是近代城市工业之母”,而马克思则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以下两图和文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风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使用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努力。(3分)
参考答案:(1)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3分)
(2)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4分)
(3)影响:蒸汽动力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促进城市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了交通工具(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造成环境污染(1分)。
(4)努力: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中来概括归纳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治上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内部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新的动力,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改善交通工具等方面分析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材料三的图片看,它也带来环境的污染。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建设主要努力是恢复完善人大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出依法治国方略;市场经济建设主要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起了“装修热”,这一潮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建筑工艺的发展
C.中国建筑与世界接轨
D.中国的消费过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32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6分)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8分)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参考答案:(1) 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2分)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2分)
原因: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②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③罗马法中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 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受到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追捧..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观点:①立法权应归人民;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③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原因: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②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③民族危机深重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或者西方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⑤资产阶级试图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
(3)历程:①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提出施行宪政思想;②19世纪末,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③20世纪初,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因条件所限未予以实行;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⑤后来袁世凯复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失败;⑥为捍卫革命成果,资产阶级继续进行一系列反对专制实行宪政的斗争。(8分,答对4点即可得8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①确立君主立宪制,成为典型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
②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③启蒙运动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使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成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④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后来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建立了以欧洲(英国为核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不断联系为一个整体。
⑤ 科技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概括材料一可知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说明罗马法主要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要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罗马法包含的自然法则等角度分析。
(2)“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①立法权应归人民,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③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法者,王之本也。”封建君主专制下,法律是专制的手段,立法权操于一人之手,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试图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提示的中国宪政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概括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历史事件,结合宪政思想在中国传播、实施的情况,就能够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①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提出施行宪政思想;②19世纪末,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③20世纪初,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因条件所限未予以实行;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⑤后来袁世凯复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失败;⑥为捍卫革命成果,资产阶级继续进行一系列反对专制实行宪政的斗争。
(4)“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从材料可知,钱乘旦是从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英国怎样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因此要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和科学近代化的角度分析。“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 “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说明英国注重传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材料说明英国注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首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使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成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后来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建立了以欧洲(英国为核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不断联系为一个整体。 科技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1) 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1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分)
(3)继承: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4分)
(4)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第一问考查理学的进步意义,从材料一反映的理学兴起的背景“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力图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提出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中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等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以“仁、义、礼、智”道德规范行为;“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表明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问考查李贽思想的社会背景,把握明末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解答,结合材料“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指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可知也受到西学思想的影响。
(3)第三问考查理学在日本的影响,可从理学的积极意义以及材料三中的伦理道德方面、政治思想方面等回答即可。“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儒家忠孝观念”这都是答题的有效信息。
(4)第四问的认识是开放性试题,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多样性以及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方面,但回答问题最好联系试题材料,从朱熹到李贽,由中国到传入日本,体现出儒家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从中国到日本,也反映了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朱熹、李贽思想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继承力学思想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得出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
A.心即理也
B.大一统、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