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火轮、火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准自专其利……先于二十一省二十一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岁三四千里之遥,亦可朝发夕至。
——《资政新篇》
材料二: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清廷宣布于次年春季拜谒西陵。为便于慈禧太后等人“御驾”往来,决定从河北新城县高碑店到易县良各庄修筑一条新易铁路(也称西陵铁路),全长43公里,限期六个月完成,并拨官银60万两。
材料三:日本《朝日新闻》鼓吹说:“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右之,存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力;有一切权力,则凡其地官员,皆吾驱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伤之肉”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二册
材料四:人民网西安2004年1月6日电?记者朕少忠报道:今晚18时,16002次货物车从西安新丰站缓缓驶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西安至南京的铁路(也称西陵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开通运营。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反映《资政新篇》的主张是什么?其主张实质是什么?
②材料二反映清政府修建西陵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③根据材料三,谈谈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在中国大肆争夺修筑铁路的权力
④依据材料四说明现今修建西陵铁路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主张发展近代的铁路事业,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
(2)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材料中主要是祭祖
(3)帝国主义国家把夺取铁路权看作是瓜分和灭亡中国,扩大政治、军事和经济侵略的重要途径
(4)有利于沟通中西部和东部沿海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中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西部的大开发
本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取舍能力,在对材料进行信息加工的基础上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主要知识来源于材料,同时对选修一内容《维新变法》的背景知识加以应用。第四问注意对材料内容进行适量的补充。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94年《天津早报》刊登一则商行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A.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
B.在华外国资本的发展
C.报纸功能出现新变化
D.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据题干商行的广告,可判断仅是反映出饮食上的变迁,属于物质生活的范畴,故选D项; A项说法绝对化,只能说西方的衣食习惯受到西方的影响; B项题干未反映;C项“新变化”说法是错误的,报纸就是传播新闻及广告的载体。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衣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发展中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加入区域集团的国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的优势牢牢地控制着世界市场,因此受益最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阅读后回答问题(8分)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问题:(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
参考答案:
(1)清政府闭关锁国,虚骄自大;禁止鸦片输入,维护国家利益;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等;
(2)不能;原因:英国国力强大,不会理会;英国正准备寻机向中国开战,开拓市场; 当时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女王并无实权。
(3)英国是通过议会制订;而中国根据皇帝旨意制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英、美、日三国对华贸易变化表(增长率)
国家
| 1895年
| 1899年
| 1913年
| 1918年
| 1921年
|
英国
| ?
| 11.7%
| 11.4%
| 8.5%
| 11.8
|
美国
| ?
| 9.5%
| 7.6%
| 12.8%
| 17.3
|
日本
| 3%
| 11.5%
| 19.5%
| 38%
| 25%
|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美、日三国在20世纪初期对华贸易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分)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的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
参考答案:(1)状况:英国对华贸易呈逐渐减少趋势;美日对华贸易增长较快,日本增长迅速。(1分)
原因:此时英国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借欧洲列强忙于“一战”,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在“一战”期间暂时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2分)
(2)特点:曲折发展(1分)
原因:“初步发展”阶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1分)
“日益萎缩”阶段:①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恶性通货膨胀、官僚资本压迫)
②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内战造成的极大破坏(任意一点1分,共2分)
(3)地位:受压迫,在夹缝中生存(1分)
作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2分
本题解析:(1)在20世纪初期特别是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在欧洲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和美国趁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2)从图示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初步发展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日益萎缩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的压制。(3)民族工业从开始出现就处于双重压迫的局面,在夹缝中艰难生长。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较快;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严酷的环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局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要顺利的实现民族工业的发展,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