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他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专制统治?
B.奖赏功臣名宿
C.鼓励土地兼并?
D.扩大地主队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免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材料二?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以上摘编自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小题1:据材料一,分析归纳王安石人才观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安石是怎样实践的。(2分)
小题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4分)
小题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在人才方面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全面、系统,涉及人才培养、激励和约束、选取、使用的全过程;提出教养结合,从财、礼、法三方面鼓励和约束人才;强调德才兼备(任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实践:改革科举、改组太学、修订教材,培养改革人才(2分)
小题1:(4分)
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的人,导致变法失败。
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
看法三: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而朱熹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
小题1:用人不当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用人是否得当关系到国家与改革事业的成败;人才的选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答出任两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成理的观点也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B.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