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都是片面的 B 都是相对进步的 C 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 有利于封建统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相对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是进步的,秦朝实行郡县制,否定分封制,也是进步的,相对于前一个制度都是进步的。故选B。A项说法错误,对此问题的评价不能用是否片面来分析;C项说法错误,在初期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
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
点评: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此外,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设职授官”的,(2分)并指出“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什么政治制度?(2分)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2分)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参考答案:(1)设职授官: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亲自任免郡县长官。(2分)制度:西周分封制。(2分)
(2)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2分)政治运行机制:实行三省六部制。(2分)
(3)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后世丞相多为小人,专权乱政,威胁到君主的统治。(2分)
(4)趋势:相权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 御史大夫 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主张设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决策,有助于减少皇帝独断失误。根据所学内容得知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既让宰相参与政务,又能保证皇权。作为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在保证皇权稳固的同时,希望在宰相的协助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三公九卿制、材料二的三省六部制和材料三的废除丞相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皇帝权力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力削弱,并最终被废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秦朝时期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以上材料说明二者( )
A.都依法治国形成法治社会
B.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C.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D.立法的出发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