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3分)“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6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
参考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2分)。举措:制度改革、移风易俗等(4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或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2分)
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2分)
(2)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为主要考试内容(或考经邦济国之术或选拔实用性人才)。(3分)
(3)成效:使秦国①经济发展,国家富裕;②军事力量明显增强;③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提高,孝公成为“霸君”;④综合国力增强,为实现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三点即可)
(4)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5分)
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5分)
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5分)
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5分)
⑤综合观点。(5分)
⑥其他。(5分)
任一观点均可,但必须与说明的史实一致。观点2分,史实2分,逻辑严密1分。
(以上各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但不超过各题总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外名南伐,其实迁也”等信息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从材料“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以看出康有为变法的策略。(2)范仲淹和王安石都认为认为考词赋获得有才之人太难了,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学习有用的知识,治理国家。(3)从材料“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可以看出,通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在诸侯国中实力增强,成为霸主。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4))“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一种观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是古代史上的改革,三者改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商鞅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是为了封建化,实现管理方式的进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的局面,近代的维新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以实现富强。上述改革成效不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 A 、B 两项,而D 项与史实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