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 摘自《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

(1)材料一是周恩来总理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同时期中国还取得哪些主要的外交成就?(3分)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哪项外交成就?同时期中国还取得了哪些重大外交成就?(3分)
(3)材料三中的图片所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中国与图标代表的组织关系怎样?新中国还积极参加了哪一地区性国际组织并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该组织的会议?(2分)
参考答案:(1)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分)
(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
重返联合国(1分),中日建交(1分)
(3)中国与俄罗斯一同领导创立该组织并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该组织的活动;(1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果请你考查新中国外交发展史,按时间先后顺序,你首先应该考察的是
[? ]
A.俄罗斯莫斯科
B.印尼万隆
C.瑞士日内瓦
D.日本东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联合周边的国家,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抗衡
B.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C不是根本目的;A表述错误,故选D。
点评: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目标。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
外交;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任答2点即可)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任答2点即可)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中美关系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第二问近代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朝鲜,但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方面分析;第三问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第四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 的影响。最后一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中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