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A、C、D的说法不属于陈寅恪的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说明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关注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世人都盼望国共两党能实现第三次合作。国共两党合作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不允许外国势力介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最重要的前提基础,也是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以来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和空间探测能力不断增强,先进科技的发展依托的是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但中国目前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科技大国在某些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但总体而言仍旧处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实。
点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根据图文提示,在下列选项中选一相关主题。

A.关于俄国农奴制废除
B.关于彼得一世改革
C.关于明治维新
D.关于路易十六对人民苛刻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彼得一世改革仿效西方,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留胡须必须有许可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2分)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分)
(2)根本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2分)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分)
(3)内在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突出了民为国之本,“营衣食”即农业之本在于“不失时”。“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体现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的关键是休养生息。
(2)材料二中唐太宗首先分析了“民之所以为盗”原因在于“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并指明对策和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做到“民衣食有余”,这样才能消弥盗贼。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在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皇帝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与治世和乱世的出现有着重要的联系。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反映出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统治策略,对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