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假如我们回顾一下历史,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几乎是日本的恩人。要不是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的“第一艘黑船”撞开了德川幕府时代的锁国之关,恐怕一直到现在,日本还逗留在“石器时代与神话时代”还不会维新呢!?
——《二次世界大战史料》?
材料二?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方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这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日本维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观点对吗?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 ,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四?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明明治政府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什么改革?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说的是明治政府哪方面的改革?其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透露的信息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军事的目的是什么?改革军事的内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反映日本明治政府军事改革的另一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明治维新目的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应当从日本明治维新中主要吸取哪些有益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他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他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
——天涯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教育敕语》产生的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赞同材料四的哪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户时代实现的国家统一,只是相对的。因为当时在日本虽然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政权,但幕府的直辖领地只占全国土地的1/4强,其余的大部分国土被分割为200多个半独立的“藩国”。……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全部属于封建领主阶级所有,各级领主的土地均作为分地由农民耕种,为此,他们必须向领主缴纳封建年贡——地租。
材料二?幕府把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并为每一个等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士即武士,是统治阶级的等级,农、工、商是被统治的等级,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和自由。在江户时代,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德川家康和第二代将军秀忠曾多次发布禁止天主教的法令,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幕府又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德川幕府时期,长期的和平与安定使城市居民的人口、财富大大增加,稻米中间人和货币兑换商成为最重要的商人。他们处理封建贵族的剩余产品,提供高利息贷款。许多大名有时连幕府将军本人,都成为这些商业资本家的债户。……由于稻米价格跟不上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农村阶级亦受到损害。因此,国家的财富愈来愈流人商人的钱柜。
材料四?对日本人来说,两个世纪的令人宽慰的闭关自守的代价是,制度和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这一点,在19世纪中叶欧洲人强行闯入与世隔绝的东亚世界时,变得非常明显;而且这种明显对日本人来说,较之对中国人来得更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出16~18世纪德川幕府时期的统治措施。(不得摘抄原句)?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幕府统治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相比,你会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