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明治维新》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2019-03-16 07:58:27 【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参考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4分)?
(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4分)
(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俄、日三国的改革。第(1)问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第(2)问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第(3)问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第(4)问是主观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这三国的改革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是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一方面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最终失败。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日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西方,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摆脱了外国侵略的命运,而且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放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4分)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4分)
(4)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2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明治维新;材料二:戊戌变法。(2分)
(2)内在联系: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分)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1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2分)
(3)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2分)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2分)
(4)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换过程。(2分摘抄材料不给分)
特点:国家的扶植与保护。(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6分)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6分)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要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注重预防(6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统治者的腐朽(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注重立法、不断完善,政府专门机构、政府公助与民众自助相结合;注重制度化;(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改革,政治上的民主化,促进对民生的关注:经济上近代化和经济崛起为日本救灾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上明治维新以来的重视科技、教育。(6分)
(3)借鉴、吸取人类智慧,古为今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下半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改革在两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中、日两国改革的起因。(4分)
材料一?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日本改革措施的特点。(6分)
材料三?日本明治政府部分改革措施:

项目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教育方面
?
改革措施
?
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当之处。(6分)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纵观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外国殖民侵略,造成本国民族危机,促进改革。(2分)
(2)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4分)
(3)变法内容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6分)
(4)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改革措施应注意可行性;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69年4—5月,诸藩均上表“奉还版籍”)7月25日,天皇批准各藩之“奉还”,却不再授封,而任命各藩主为“藩知事”(共274人),使之成为地方官。以上现象产生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控制了地方政权
C.废除了分封制
D.取消了幕府封建领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奉还版籍,又称版籍奉还,是日本政府(即明治政府)于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实行的一项中央集权政策。意指各大名向天皇交还各自的领土(即版图)和辖内臣民(即户籍)。1868年10月曾制定藩治职制,统一藩的官制,打开了政府干涉藩政的道路。版籍归还之后,土地和户籍集中到政府手里。对不愿意归还的藩主,政府强制他们归还。274名藩主归还了版籍。后又不断命令各藩改革藩政,藩的独立自主性逐渐消失,另外,政府为了掌握全国诸藩的实况,命令各藩提供藩政资料。1871年正式废藩置县。所以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抗日战争》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