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
C.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D.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铁产量和棉纺织业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结合1861年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
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 ]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术、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社会状况,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材料三: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从材料二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的是商鞅的哪一项变法内容
A.奖励军功
B.废除井田制
C.重农抑商
D.改革社会风俗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