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图示,图中表现的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A项突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符合事实,但过于笼统;D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已。官员从坐着奏事到站着奏事再到跪着,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期有叛乱的诸侯国没有叛乱的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所以选B项,A、C、D三个选项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中的内容应是
A.监察
B.朝议
C.诏令
D.察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有图示可知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两种形式,B不符合题意,诏令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和皇帝巡查不符,排除C,察举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设立专门机构和皇帝巡查符合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新唐书》
材料二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
材料三 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
——《新唐书》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6分)
(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3分)
(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问题:藩镇割据问题(1分)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分)
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积贫积弱。(2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作用:三省长官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2分)
(3)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2分)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分,如答出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也可得分)
(4)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最后强化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与地方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逐渐实现了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现象。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以下措施①集中军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另外,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②集中行政权。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些也可以精简的语言概括: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至于其影响从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消极造成三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