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6分)
(2)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参考答案:(1)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6分)
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3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个人经历及品质)。(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1)第一问题目很灵活,要从当时人们对洋务运动的不同看法来做题,洋务运动能让一个人扬名立万,洋务运动也能让一个人遗臭百年。
(2)“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不难概括,但是“分析其原因”就有难度,一定要结合严复时代中国的国情来去做这道题目。例如,民族危机的加深。也可以结合严复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思想家,来得到答案要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张之洞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信(190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的变化。(9分)
(2)分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完全否定西方的政治体制到部分肯定西方的政治体制。(3分)
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变化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顺应了时代潮流;其变化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自强求富。(6分)
(2)时代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6分。前二点是必答点,后二点只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以看出张之洞完全肯定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否定西方的民主政体;依据材料二中的“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若上议院则可仿行”,可以看出张之洞认识到西方民主政体的进步之处,部分肯定了西方的政治体制。
(2)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思想的变化是在20世纪初,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时代背景。即政治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危机;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
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是舍本而图末也”中的“本”和“末”分别是指什么内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达到革命目的,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组织建设上有哪些重大行动?(2分)在思想上其提出了十六个字的革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1分)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本”是指进行全面的维新变法,“末”是引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2)组织上: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
思想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
原因:
客观: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主观:①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②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及他一贯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根本)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3分)借助图片,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涉及到甘地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土布和食盐。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2分)其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2分)
材料二“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
大英帝国近百年的殖民统治在这小小的盐粒的攻击下岌岌可危。
——《甘地图传》
(2)以上材料涉及到甘地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标志物:土布和食盐。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武器?(2分)其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2分)
材料三?以下是对甘地的不同看法:
甲:甘地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
己:甘地是“矫揉造作的脶谋家”,是“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义的帮凶”、“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
丙:甘地是印度“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
(3)概括甲、乙、丙三个人的观点。(3分)
材料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体现的进步性。(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土布和食盐涉及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穿和吃,可触动每个印度人的民族情绪。(2分)
精神: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2分)
(2)甲神化甘地、乙全盘否定、丙充分肯定。(3分)
(3)进步性:抵制英国经济侵略,复兴民族经济;沉重打击殖民统治,鼓舞世界人民反殖民统治的信心;印度民族意识高涨,推动独立运动的发展;从劳动中体现平等、价值和尊严;对和平主义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1点2分,言之有理答对3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唯物主义思想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A、B、C项都符合史实,都有因果关系;D项说法不合史实,马克思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写作,共同考察和研究,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