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原因的是
[? ]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朱德
B.刘少奇
C.毛泽东
D.周恩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点评:新中国首届中央人民政府56位委员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朱德: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刘少奇: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宋庆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李济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高岗: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陈毅;上海市市长
2、贺龙: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
3、李立三;劳动部部长
4、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
5、叶剑英: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
6、何香凝: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7、林彪: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
8、彭德怀: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
西北军区司令员
9、刘伯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0、吴玉章: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
11、徐向前: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2、彭真:中共北京市委书记
13、薄一波: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长
14、聂荣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北京市市长
15、周恩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6、董必武: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17、赛福鼎.艾则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8、饶濑石: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19、陈嘉庚: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20、罗荣桓: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
21、邓子恢: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
22、乌兰夫: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3、徐特立: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24、蔡畅:中共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全国妇联主席
25、刘格平: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26、马寅初: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27、陈云: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
28、康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29、林枫: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30、马叙伦:教育部长
31、郭沫若: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32、张云逸: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广西省委书记
33、邓小平: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
34、高崇民: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
35、沈钧儒: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36、沈雁冰: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文化部部长
37、陈叔通: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8、司徒美堂: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39、李锡九:最高人民检察署委员
40、黄炎培:政务院副总理
41、蔡廷锴:未担任任何具体职务
42、习仲勋: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
43、彭泽民: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
44、张治中: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45、傅作义:水利部部长
46、李烛尘;食品工业部部长
47、李章达: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48、章伯钧:交通部部长
49、程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
50、张奚若: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
51、陈铭枢: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52、谭平山:政务院政法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
53、张难先: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54、柳亚子: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55、张东荪: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56、龙云:未担任具体职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明显好转,是因为:
①批判极“左”思潮 ②解放了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 ③纠正“文革”错误 ④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人大职权的功能。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胜利
C.《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D 项发生在人民政协召开之后,C 项是人民政协的内容,A 项在内战一开始就有所体现。所以选B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1954——195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1960——1964年:严重的经济困难,调整、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相同之处:改革不成功;开始机构得到精简,最终出现机构膨胀。
(2)不同:前者只是单纯精简机构和干部;后者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效型、服务型政府。根本原因:前者的机构改革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后者的机构改革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3)启示: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调整,阻力大,必须要敢于面对压力与困难,坚持改革;机构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机构改革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