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7年,安徽省的地方戏剧庐剧进京献演,并受到了国家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庐剧的表演者感慨:这比当年的徽剧进京更能令人感到激动。地方戏进京演出是国家哪一发展方针的体现(?)
A.百家争鸣
B.科教兴国
C.百花齐放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56年正式实行的“双百方针”,体现在艺术问题上就是百花齐放,地方戏剧进京演出,就是国家对其发展给予同等支持态度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洋”字与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密切相关,说明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地区正在逐渐接纳近代西方先进生活方式,而内陆的“昼出耕田夜织麻”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典型生活方式,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整体理解题干的主旨,即不忽视新式生活现象,也不忘记顾及旧式生活形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联合国大会决议制定的阿以分治方案

材料二?令人欣慰的是,1993年9月1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巴以和平协定”签字仪式。世界观察家认为:“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解力夫《中东战争》
材料三?当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攻击做出评论时,唯独一个人至今却保持沉默。这个人就是许多人都寄以厚望的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奥巴马……却“似乎”认可了以色列现在对哈马斯目标展开的猛烈攻击。他当时说:“如果有人深夜向我两个女儿的卧室扔炸弹,我会尽我所能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预计以色列也会这样做。”而在这之前,他也曾表明,由于哈马斯不能代表巴勒斯坦,而且长期对以色列进行恐怖袭击,因此我很难坐下来和他们谈判”。
——《星洲日报》2009年1月6日评论文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战争对中东局势产生的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和平协定”签订的背景及意义。
(3)结合材料三,指出影响当今巴以和平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1)直接原因: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以色列国和巴勒斯坦)和土地矛盾(占人口少数的犹太人占有多数土地,占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占有少数土地)。影响: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超过了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领土范围;近百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阿拉伯难民问题);引发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长期动荡埋下隐患。
(2)背景:四次中东战争未解决中东问题;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回答中东和平进程的其他史实,亦可给分)。
意义: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正式成立;以色列开始从所占领土部分撤军,与其他阿拉伯邻国的关系有所缓和。
(3)因素:领土问题;大国的干预;宗教问题;民族问题;恐怖主义。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巴以问题,也是国际社会的持续的热点问题。(1)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原因在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建国和对土地的争夺。这场战争改变了联合国的决议的内容,以色列占领了大量的巴勒斯坦的土地。巴以问题解决越来越困难。(2)第四次中东战争是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中东战争。战争虽然以以色列获胜,但是并未解决以色列的安全问题,巴勒斯坦的土地问题也为解决。巴以和谈提上了议事日程。巴以和谈的意义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回答。(3)巴以问题并非巴以自身的问题,还牵扯到大国的干预特别是美国的干预,此外,二者的民族问题、领土问题和宗教问题都难以解决。
点评: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从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开始,我国就确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策略。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
A.20世纪50-60年代
B.20世纪60-70年代
C.20世纪70-80年代
D.20世纪80-90年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故选B。1964年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卫星升空。根据分析和所学知识,ACD三项均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领域里的发展。建国以后,把加强我国的国防,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作为我们科技工作的主要工作来抓。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改善了我国的安全环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领域里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大清王朝》
问题: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6分)
(4)概述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及所起到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2分)
(2)政治招抚或劝降到武力统一: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4分)
(3)①采取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②建立起强大的水师部队,具备了统一台湾的军事实力和战争手段;③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因剿寓抚”,迫使郑氏政权弃抗投诚。(6分)
(4)设置机构(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