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6 08:48:18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应该属于监察官员,按照秦朝的官制,只有 “御史大夫” 属于监察官员,负责监察百官,所以此官职应是御史大夫。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御史大夫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我国的高考制度曾经中断 A.五年 B.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表格反映的是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倡导军事强国,挽救民族危亡 B.进行思想启蒙,培养新的国民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国民,认为有了新国民便有了新国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更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A项材料均未体现;C项主张工业化建设,是洋务运动的观点;D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梁启超与陈独秀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权力: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4分,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丰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德国的君丰立宪政体对清政府的启示。(4分,若学生答到“应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亦可给1分) 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4分) 认识: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尽管德国通过《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但德国所确立的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相比,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比较浓厚,皇帝的权力是相当大的。结合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体现在: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即便如此,这部宪法对德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方式,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等),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开展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再加上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清政府正所谓“四面楚歌”。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在统治方式上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借鉴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清末新政。结合材料三,得出清末法律改革呈现的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从清末新政关于法律改革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诚然,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当然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不可避免地,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不能够简单地把“清末新政”说成是一种骗局,有其合理之处,应该正确、客观的予以评价。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 (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三司 D.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