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4分)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4分)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苏式标准(模式)”、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新民主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革命);一边倒(4分)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左” 倾错误);三大改造及一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两极对峙下经济建设的迫切性。(4分)
(3)变迁:文革影响,“两个凡是”(左倾错误)思想束缚;党抓住和平发展时机,大力推进 改革开放;两极格局解体后,中国迈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渐融入世界。(4分) 认识:教育的变迁反映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淡化政治色彩,体现人性化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新中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为主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由“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可知其具有“苏式标准(模式)”的特点,以及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时代背景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及相关的内政外交方面归纳即可。第(2)问,解题时需要抓住“1958年”,联系时代背景,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时期,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原因需要从主客观方面归纳,如“左” 倾错误、经济建设的迫切性、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第(3)问,解题时需要结合“1978年”的历史背景去归纳,从“两个凡是”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逐步融入世界;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教育的变迁与时代性的关系归纳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前列水平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C.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前列水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 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A.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D.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可知周恩来反对将学术问题政治化,排除A;1956年1月,中国已经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因此B符合题意,周恩来的讲话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的是
A.1982宪法
B.十五大
C.九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的会议上提出了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任务,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8分)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农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变得十分强烈。
-----孙代尧《20
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请回答
(1)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那些运动?(4分)
(2)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4分)
参考答案:8分)(1)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