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
以下材料节选自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一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例也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材料二 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沭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材料三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1)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其肖像被印在日本一万元钞票一“万元札”上。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福泽谕吉的观点。(8分)
(2) 有的学者称福泽谕吉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依据材料三评论这种观点。(7分)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其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理由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5分)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3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2分)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面对西方挑战时中国和日本的应对态度和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5分)
5、判断题 日本从“锁国”走向“开国”的重要转折点是(?)
A.“黑船事件”
B.戊辰战争
C.“大政奉还”
D.尊王攘夷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