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B.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C.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D.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国际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不结盟运动会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A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D项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选B。
考点:本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点评: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1)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外交政策由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方针转变为与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一大片”方针,这一转变对当时中国外交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 ]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
C.加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的团结与协作
D.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在历史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A.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C.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D.坚持不结盟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在历史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坚持不结盟政策。不结盟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与其他国家“握手”,不结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者不结盟可以表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有助于减少敌对势力,故本题选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9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分)?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分)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分,错一处扣1分)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3分)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5分)
(4)否。(1分)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2分)
本题解析:(1)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3)材料三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4)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