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5-22 06:09:46
【 大 中 小】
|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彦博又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安石曰:“法制且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法制且在也。”彦博曰:“务要人推行耳。”安石曰:“若务要人推行,则须搜举材者,而纠罴软(不振作)偷惰不奉法令之人,除去之,如是则人心岂能无不悦。”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尧、舜)、三王(夏禹、尚汤、周文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备)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王安石《上仁示皇帝言时书》 材料三 (司马光)曰:“……故夏遵禹训,商奉汤典,周守文武之法,汉修高祖之律,唐行太宗之制,子孙享有天禄,咸数百年。国家受天明命,太祖、太宗拨乱反正,混一区夏,规模宏远,子孙承之,百有余年,四海治安,……其法可谓善矣。先帝(宋神宗)以睿智之性,切于求治,而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文彦博与王安石在“变法”与“人心”关系问题上的看法。 (2) 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 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
| (3)据材料二、三,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的分歧焦点。 (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参考答案:(1)文彦博认为变法会失人心,引起士大夫们的不满。王安石认为,只有通过变法选举贤才、罢免庸才,才能人心欢悦。 (2)B (3)司马光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王安石认为,时代不同,要根据现实进行变革。 (4)王安石根据时势,进行变法既有利于北宋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北宋的统治。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墨守成规,反对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现象更加严重,加快了北宋灭亡的进程。
本题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找到与“变法”“人心”有关的语句,然后概括出两人的主要观点,回答时要体现出二者的关系。第(2)问从材料可以得出王安石重视用人才;据课本(史实)可以得出他“用人不当”。第(3)问是据材料二、三回答,“分歧焦点”即双方分歧最集中的一点,回答时实际上就是指出在这一问题上双方各自的观点。第(4)问首先要明确“这一问题”指什么问题(变法问题),发表看法才能有的放矢;发表看法需注意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是北宋统治阶级内部对变法的两种态度,因此看法应兼及两种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推行变法的首要任务: [? ] A.缓和阶级矛盾? B.解决财政危机? C.改革官僚弊政? D.解决立法之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参考答案: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4分)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4分)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拨。(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王安石变法内容熟练掌握,做这道题就较易。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 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刘晏疏通大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控制货币,以常平法平抑物价,“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能够恢复,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唐朝也依赖东南经济又支撑了100多年。 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比王安石有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导致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刘晏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12分) (2)从两次改革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同:都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贫困;都以理财,缓解民困为重要内容。(4分) 异:刘晏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王安石注重富国强兵;刘晏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给小人可乘之机;刘晏措施得力,落到实处,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样。(8分) (2)措施要得力;用人要得当;循序渐进,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3分)
本题解析:(1)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中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等信息, 联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可以归纳出都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贫困,都以理财,缓解民困为重要内容。不同点从材料一第二段中“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和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刘晏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王安石注重富国强兵;刘晏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给小人可乘之机;刘晏措施得力,落到实处,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样。 (2)启示可以从材料一中“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和材料二中“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可归纳出措施要得力、用人要得当、循序渐进,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