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摘自《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四:“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允许百姓竞渡浙西,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本题以救灾为题材进行命题,属于时事热点。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第(1)(2)(3)问要注意对材料的解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4)要从双重性的角度思考回答;第(5)问要结合本题前四问来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0分)?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8分)
①??②??③?④?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
材料六?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城镇人口(亿)
| 上网用户总教(万)
| 恩格尔系数 (%)
|
1978年
| 3624.1
| 1.7
| ?
| 57.5
|
2001年
| 95933
| 4.56
| 6800
| 41.9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12分)?
参考答案:
(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一定程度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原因: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5分)影响: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华文明勃兴并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基是在(?)
A.夏商西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由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期,代表各阶层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
C.少数民族实行土地和民主改革
D.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A正确,B是基本政策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