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
(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他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停滞不前,那它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活力。所以,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业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又在积极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税费改革,对农业进行补贴等。
本题解析:回答第(1)问可结合材料的时间以及材料所包含的内容从背景、目的、结果三个方面评述组织答案;回答第(2)问从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当今中国重视发展的农业的措施来回答。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
①封邑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军功制度?④贵族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军功爵制不但是新的封建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战国时期到汉朝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将、相,大多已不是出身于旧贵族,而是出身于微贱者了。如如苏秦、张仪、陈轸、范雎、蔡泽等,不是鄙人,就是贫人,从而开了秦汉以后的"布衣将相之局"。这在客观上,对于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法制的瓦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根据表格的“出身”和“官职”的不同可以判断出军功爵制最符合。AD的等级限制很高,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 C不对,黄河流域的统一 、北方政权的更迭、北方民族大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而非结果;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之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而重要影响之一是进一步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点评:分析历史原因,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历史教学大纲要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阶级斗争理论的观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民族问题理论的观点、宗教理论的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革命的观点、战争问题理论的观点等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紧扣题干中与“百姓”二字有关的内容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