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被证实,是通过(?)
A.理论的论证
B.科学的推理
C.精确的实验
D.直接的观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央政府的支持
B.“一国两制”的保障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D.投资环境的好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对港澳实施“一国两制”,这促进了大陆和香港的交流,其他的说法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问题有人总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这次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815——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度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迈向新纪元,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高瞻远瞩、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以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的积极姿态,并将对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
——摘自香港《大公报》《中国入世影响深远》
材料三?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自由贸易机制广泛建立,中国也融入其中,在世界各国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也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方式走向全世界,在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
——《复兴之路》
小题1:根据材料一,列举史实判断分析全球化过程中是否出现过停滞、倒退现象?(2分)与前两次浪潮进程相比,冷战后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有何突出特点?(2分)
小题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目的。(2分)
小题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政府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有,1914—1945年期间,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进入低潮出现倒退。(或在17、18世纪欧洲与美洲、亚洲贸易被荷兰、英国垄断,全球化发展一度陷入停顿状态也可)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程度提高。
小题2: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需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
小题3: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在1914年至二战结束是一个低潮时期,因此只要结合这一时期影响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事件作答即可。特点则注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归纳。
第(2)(3)问则注意按要求从材料和教材中归纳,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北约建立
B.中苏建交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欧共体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求同存异才使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求同存异和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其实是异曲同工,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其实,ACD不是因为“和而不同”而是因为“相同才和”。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集体的活动非常活跃,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农村的街道房屋等外表形象没有什么改变,但各个人的身份地位则因他们参加会议和各种新的活动而有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国民政府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农村机构。”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抓住题干中“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 “当地的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这一信息可知改事件是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因此材料中“新的农村机构”应该是合作社,故C项正确;A、B、C三项时期土地都是公有制,与“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积极分子陆续出现并被吸收为干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