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 ]
A、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会被处以刑罚”正是为了保护土地私有制度,D项符合题意。A、B项与题干的规定无关;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C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
参考答案:(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 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可)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了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观点: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学习西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史记·商君列传》?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唐都长安平面图?

材料三:北宋东京(汴京)城平面图?

材料四: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什么?这种表达方式能说明作者怎样的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材料二、三两图,与唐代长安比较,北宋东京城市商业有什么新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四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了作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2)商业突破坊市界线;突破时间限制;社会生产力发展。
(3)在江南兴起了一批具有独自经济特色的商业市镇。
(4)不同朝代的商业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不同朝代商业发展水平不同);商业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仍然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