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对下列《抗战内迁行业数量》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行业
| 数量
| 占比(%)
|
机械工业
| 181
| 40.4
| 食品加工
| 22
| 4.9
|
化学工业
| 56
| 12.5
| 教育用品
| 37
| 8.2
|
电器工业
| 29
| 6.5
| 矿 冶
| 8
| 1.8
|
纺织工业
| 97
| 21.7
| 其他工业
| 18
| 4
|
?
A. 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B. 战时需求的刺激
C. 民营工业的较快发展? D. 官僚资本的膨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和民族资本家为了支援抗战,保存中国近代工业,将沿海工业迁往西南等内地。从表中机械、化学和电器工业与纺织、食品工业比重看,轻重工业比例并不失调,所以A不符合题意。表中没有反映民营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对比,所以CD均不符合题意。表中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因此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20世纪70年代接见《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这段话的实质是
A.尼克松敬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B.尼克松渴望看一看新中国
C.美国急于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
D.美国人对新中国不了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有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
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题干要求,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主义,倡导理性的代表人物是康德,其主张“人非工具”,故选B;A项文艺复兴的旗帜是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格拉的观点;C项的三项运动是继承发展的关系。D项资本主义萌芽下兴起的是文艺复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8分)
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6分)
(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4分)
迁回: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2分)
(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8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11年”“1912年”“1925年”“1928年”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的加深,“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重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等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清华学风”等信息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是“1937年”南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而“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归纳,可以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是曾说道,“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下列不能体现“和谐”思想的是
A.“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B.“礼之用,和为贵”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