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
A.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B.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C.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D.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民的贫困,是因为统治者征收的赋税太多;民众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乱作为;民众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对生太眷恋。根据分析可以看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故选C。AB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材料未体现;D项是老子在哲学上的地位,材料也未提到。
点评: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在哲学上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主张辩证的看待问题,提出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赞同小国寡民的政治。其中辩证法思想是其思想的精华。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③封建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政治中心南移是短暂的,大多数时间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因此把经济重心南移
的原因概括为政治中心南移的反映是不正确的。用排除法来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双百”方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B.在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文艺问题上百家争鸣
C.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D.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双百方针,其中它的含义是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所以B错误,CD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4分,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清末民国时期,新式的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并行于世的现象;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及所学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外因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内因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国的成立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还是水平问题啊”等关键词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发展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可以得出“尴尬”指的是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知识,城市国企改革,使下岗工人的增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
材料一?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10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牵制内阁。(6分)
后果: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最终衰亡。(4分)
(2)原因: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人口不断增加。(6分)
(3)康熙帝主张废除土石上程的长城,推行仁政,用民心构筑一道思想的长城。(4分)
a、对内:励精图治,让人民休养生息,缓和满汉、满蒙、满藏民族矛盾,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4分)
b、对外:击败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但内阁始终不是中央-级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为了牵制内阁,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导致“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最终衰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这些城市的兴起是因为手工业发达;汉口由于交通便利成为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人口不断增加成为丝织巨镇。
(3)材料三中康熙帝认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他主张通过实施“仁政”巩固边境。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概括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