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表,以下对该表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
B.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
D.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表格,A.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B.明治政府推行“废藩置县”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废藩置县与教育发展无直接联系;C.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女童入学率始终低于男童;D.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说法错误,赔款是1895年赔付,而义务教育则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就不断提高。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历史图表是材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除了具备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它能深入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和创造性认识等多方面能力。图表题一般由图表和设问两部分组成。一般解答时要做到:1.?审设问:首先,围绕图表审读设问,只有把图表内容与设问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目的的解答所设问题;其次,审设问要咬文嚼字,把握时间、范围、程度和本质。2.?找信息:解答这类选择题一定要准确提炼出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牢牢抓住题干中的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图表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面临严重危机。人们反抗情绪强烈,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皇室和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争夺劳动力和土地不断进行斗争。……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公元645年日本进行了一场名为大化改新的变革运动,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礼仪等,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化改新后日本“遣唐使”陆续又成行十余次,每次都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日本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各级学校教授儒学。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陷入严重的危机。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下级武士公然违反武家法规,日益强大的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的权威
,美国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迫开国。……1
871年11月,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大使的48人大型使节团前往欧美考察。他们先后访问了12个国家,认真考察了各国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经济、文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1868年至1889年,明治政府推行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君主立宪”等一系列改革,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大化改新给日本文化带来哪些影响?(2分,答对2点即得满分)
(2)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有何共同之处?(8分)
(3)日本两次改革学习的对象分别是谁?日本选择它们为学习对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1)受儒家文明的影响;丰富日本文化艺术水平;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2分)
(2)都是在国内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改革;都向当时先进的国家学习;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改革;改革后都完成社会转型,促进日本迅速发展。(8分)
(3)对象是中国的唐朝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原因:它们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经济发达,制度先进,文化繁荣。(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29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重温历史上的教育改革,也许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 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以上材料,比较明治维新、清末新政中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重视基础教育(或: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或: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2)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儒家道德教育;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政府主导。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1)“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如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等,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3)“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到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新掌握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本题解析:三种解释都有合理性,改革是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命是指确立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政府,革命和改革的区别在于是否采用了暴力形式;中兴是指维新前后的社会变化状况。解释任何一种观点都要主义结合史实充分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意味着东欧国家
A.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被纳入了苏联的战略轨道
C.开始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D.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