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他曾说:“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他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伏尔泰
D.卢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 (25分)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原本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起源于古 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和思想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 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嶂――民国时期。中国于1915年起开始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和新道德,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非常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 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民国时期,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一摘编自《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两次鼎盛时期》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各举一例说明。(4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9分)
材料二: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 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 康,永远健康。
——“文革” 口号
(3)“文革” 口号是否符合人文精神?(l分)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
材料三:习近平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 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2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是什 么?(6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提倡“礼”,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4分)
(2)相似之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分裂,政局动荡;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新的社会阶层;教育体制转变文化下移。(9分,任答三点即可)
(3)否;(1分)理由:非理性,个人崇拜,愚昧迷信,失去个人独立性。(3分)
(4)法治(法律至上、尊重宪法);(2分)
原因:中共吸取执政经验教训与时俱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与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民主法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6分,任答四点即可)
本题解析:
(1)春秋时孔子的思想中既有人文精神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及其含义是存在人文主义的内涵又存在局限性。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提倡“礼”,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2)依据材料一“中国的第一次人文文化高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嶂――民国时期...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非常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思想领域方面。民国思想界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民主与科 学逐渐深入人心,民族主义浪潮不断掀上高潮”并结合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即可概括出两次人文文化高峰背景的相似之处。
(3)根据“文革” 口号中“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 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 康,永远健康。”即可看出其个人崇拜,愚昧迷信色彩比较重。所以是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想的。
(4)根据材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即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共执政理念进步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采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今天的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朝代什么样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是如何对山东进行管辖的?
(3)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什么发展趋势?你是如何评价这一发展趋势的?
参考答案:(1)西周时期山东省曾有齐、鲁两个诸侯国。
(2)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3)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或中央越来越强,地方越来越弱)。
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兴修水利;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
消极影响:①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③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由于交通、通信落后,应急能力差,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等。
本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与理解,难度不大,重在理清具体史实。第(1)问重在理清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有哪些;第(2)问考查基本史实,理清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第(3)问理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明确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另外,评价,注意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最能代表我国在宇宙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A.袁隆平培育成功高产杂交水稻“南优2号”
B.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C.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银河Ι号”
D.宇宙飞船“神州六号”第一次将我国宇航员送上太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1)1958-1960呈上升趋势。(2分)
原因: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动了工业国民收入的增长。(4分)
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2分)
(2)1976-1987年间迅速增长。(2分)
原因: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分)
(3)启示:经济政策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或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2分)
本题解析:(1)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1957年又成功完成了“一五”计划,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可谓凯歌行进。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1960年提出要长期保持大跃进,继续要求工农业生产达到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对1959年上半年压缩指标进行不公正的指责,一味强调反对右倾,要把干劲鼓足。在各地粮食告急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基建投资、追加基建项目,钢年产量指标一吨也不能少。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又再度全面地泛滥起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也被停止。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并由此开始了全面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2)“文革”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顷错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把发展经济作为重要任务。
(3)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