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点《"非战公约"》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5-22 07:46:41 【

1、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这里的“修正主义”是指
A.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B.反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拒绝签订《凡尔赛和约》
D.要求修改凡尔赛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威尔逊1916年5月16日致信豪斯:“假如我们提出和平建议,它将遵循下列条件:……2)一个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防止任何因为A)违背条约的或B)没有警告及全面要求而开始的战争,——这是一个对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实质性的保证。”
——查尔斯·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录》第二卷《从中立到参战,1915—1917》伦敦
材料二? 1941年8月,罗斯福指出:“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但为时尚早;即使这种组织重新建立起来,处理安全问题时也无法充分利用,因为像国际联盟大会这样的机构太庞杂了,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么大的机构可以讨论问题,适合小国家提出他们的建议,诉说冤屈,但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责任,采取管理的措施。”?
——转引自赵志辉《罗斯福外交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威尔逊与罗斯福外交思想的异同点。(9分)
(2)战后罗斯福的思想如何得到落实?(6分)


参考答案:
(1)同:都主张建立防止战争和反对侵略的国际组织,实现集体安全。(5分)
异:罗斯福主张增加决策机构的有效性;强调大国的责任。(4分)
(2)建立联合国;设立对国际安全负责的安理会;安理会实行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原则。(6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中相同点对比分析材料一二即可,从材料一中“一个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材料二中“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归纳出都主张建立防止战争和反对侵略的国际组织,实现集体安全。不同点从材料二中“这么大的机构可以讨论问题,适合小国家提出他们的建议,诉说冤屈,但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责任,采取管理的措施”的信息归纳出罗斯福主张增加决策机构的有效性;强调大国的责任。
(2)结合所学知识,从联合国的设立以及其运作来分析即可,如建立联合国;设立对国际安全负责的安理会;安理会实行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是最终将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
的义务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走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他承认,如果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国是否参加者国联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
(3)参议员们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说明这种主张影响下的美国外交政策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


参考答案:(1)美国会不会承担法律上的义务。(2)威尔逊认为,对美国而盲,盟约规定的义务主要是道义上的,但在某种情况下,美国需要承担一定的使美国卷人国际争端的法律义务。参议员们则反对承担使美国卷入国际争端的法律义务。参议员们取得胜利,美国没有参加国联。(3)美国不陷入欧洲事务。在意埃战争中,美国推行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侵略者。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一战后对外政策等史实再认、再现能力,考查学生对有关史实归纳、概括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具体看(1)对材料“《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进行概括,得出:美国会不会承担法律上的义务。(2)通过对材料“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最终将使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与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进行概括,得出:参议员们反对承担使美国卷入国际争端的法律义务。通过对材料“这个义务是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但是他承认,如果不容争辨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进行概括得出威尔逊的主张;威尔逊认为,对美国而言,盟约规定的义务主要是道义上的,但在某种情况下,美国需要承担一定的使美国卷入国际争端的法律义务。通过对国联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得出:参议员们取得胜利,美国没有参加国联。(3)通过美国议员的主张,概括出美国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美国不陷入欧洲事务。通过对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回答美国外交政策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6分)

问题:(15分)
(1)按照图列的顺序,叙述一战后国际政治^91考试网理与强权的博弈。(7分)
(2)92年前的政治家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为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高度和现代文明的视角,谈谈凡尔赛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共通价值?(5分)


参考答案:(1)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失败结束。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英、美、法主导会议进程,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重视构建国际组织作用;英国传统均势,维护海上殖民霸权;法国主张削弱德国,确保大陆霸权;《凡尔赛和约》把战争责任推向德国。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一战后国际新格局。
(2)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贪婪分赃);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暂时妥协);战胜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野蛮瓜分);西方世界与苏联矛盾(社会主义偏见)。
(3)凡赛体系的建立标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的局部确立;
凡赛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国家主权原则;
凡赛体系及其国际联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际合作;
凡赛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中立、妥协的原则
凡赛体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稳定。(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第119条,德国将其海外属地所有之权利及所有权名义放弃,给与主要协约及参战各国。
——《凡尔赛和约》
材料2:第22条,(二)实现此项原则之最妥善途径,莫如将此种人民之管理,委诸资源上、经济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责任且乐于加以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委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管理。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3:所谓分配殖民地委任统治权,就是分配被委任去盗窃和抢劫的权利,分配地球上一小撮人对多数人进行剥削的权利。
——《列宁全集》
材料4:第一条,(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允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请回答:
(1)材料1是对什么方面问题的规定?其性质是什么?(4分)
(2)材料3中“一小撮人”具体指哪些国家?其中在中国获益最大的是哪国?具体情况怎样?(6分)
(3)根据材料2,说明材料3中“对多数人进行剥削”为什么成为一种“权利”?(2分)
(4)材料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具体指什么?“友邦人民”主要指哪国?(4分)


参考答案:(1)关于处置德国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规定。
(2)英、法、日。日本。合法地获取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及胶州湾租借地。
(3)英法等国被认为有能力且愿意承担责任,规定使它们的侵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4)指日本趁一战之机迅速攫取在华的各种权利。美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文学的主要..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