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排除两者的不同点即可,A不对,这符合庆历新政而非王安石变法;BD不对,这符合王安石变法而非庆历新政;C符合,两者都因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点评: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陈桥兵变?
B.唐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的频繁更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②④都触犯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③农田水利法是指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并未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因此排除含③的选项。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富国)、军事(强兵)、教育科举方面:
经济(富国)
①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②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③免役法:减轻了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务农时间。④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政府田赋收入。⑤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约了政府的开支。③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④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生产量和质量。
教育科举
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③唯才用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参考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的困难,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分)反对派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违限拖欠,并造成地方混乱的严重社会后果。(2分)实质:反映大官僚地主敌视和反对变法的立场。(2分)
(2)由于变法派在用人和推行上的失当,确定存在一些扰民的弊端。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推行青苗法,应予以肯定。(5分)
本题解析:从“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虽富家不免违限”等关键语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派与反对派的观点差异,当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反对派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而弄清了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出对青苗法的正确评价了,注意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