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改。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下列制度,使北魏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的是
[? ]
A、推行均田制
B、制定官吏俸禄制
C、设立三长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
(2)严格说迁都洛阳并非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参考答案:(1 )理由: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平城保守势力强,改革阻力大;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主观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 )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