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B、C、D 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人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包含了封建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
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封建化"的内涵。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其基本内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两个对立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形成。②提倡农耕,发展农业生产?③任用汉人汉制 ④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均属于封建化措施;①继续坚持武力征服不属于,故此题选B项
考点:北魏封建化的表现
点评:要区分封建化与汉化的异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有相同之处,但不能说如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否就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它们都属于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其过程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实质都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但两者又不能等同,主要表现在
1.从两者的含义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是一般指少数民族汉族化,即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某一民族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自然地、逐渐地改变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与汉族相似或被汉族同化的现象。
2.从两者存在时间来看,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战国,终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现已终结;而少数民族的汉化早在汉族形成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应追溯到奴隶社会,而且到现在仍在进行着,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仍然继续下去。
3.从两者学习的对象来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对象既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当时已经处于封建统治时期的较文明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和满族统治下的清朝这两个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属于后者。
4.从两者的结果来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数民族不断汲取以汉族为主体的先进的封建文化,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内的一支支奇葩;同时它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少数民族的汉化,则在汲取汉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民族特点逐渐改变或者消失,有的变得与汉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汉族所同化,最终融入到汉族当中,原来的民族消失。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第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因此①②③④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
点评:关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一般考察时围绕,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来考察,其中又以第三点的考察最为频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