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2 08:04:0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商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认为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后来纣成为商王。这说明商朝时期( ) A.宗法制度影响很大 B.分封制度有待完善 C.神权观念十分浓厚 D.内部权力争斗激烈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纣之所以成为商王,在于其母亲的地位高贵,在于其嫡子得地位,这说明商朝时期宗法制度影响很大,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功臣分封制 B.婚娶联姻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礼乐丧葬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说明作者认为周朝制度却别与生产的最大不同是嫡长子继承制,ABD根据才材料意思都是衍生而来的;因此选C。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亲属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主要是因为 A.陶钵口沿的符号 B.殷墟的甲骨文 C.手戴手梏的陶俑 D.日月食的记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主要是因为殷墟的甲骨文的出土以及正确解读,使得商代社会生产和生活大量信息为世人所熟知,答案选B,A C D三项不是商代社会的特有特征。 考点:商代历史 点评: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中国通史》载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 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 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这表明“行同伦”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C.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D.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与颁布统一的各种 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 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结合秦始皇的措施,包年得出其目的在于形成共同行为规范,维护统治。?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非选择题(共20分) 材料一:新皇帝(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他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1)材料中体现了怎样的制度更替?新旧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3)材料二中唐朝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的什么制度?(2分)与秦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4分) 不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分) (2)分封诸侯王国或郡国并行制。(2分) 王侯权力过大,爆发了“七国之乱”,危害中央集权。(2分) (3)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4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运用知识解题的综合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他废除他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可知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第二小问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依据材料二中“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可知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王国或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权力过大,爆发了“七国之乱”,危害中央集权。 (3)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唐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将相权一分为三,采用了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经过所学知识比较可知,秦相有左右二员,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位高权重,而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者之间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从而消弱相权加强君权。 (4)根据材料综合来看,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诸侯叛乱,威胁中央集权,之后历代再度加强中央集权;秦朝丞相的“位高权重”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三表明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甚至废除。结合所学知识来,古代政治制度不仅要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还要解决皇权和相权之间矛盾,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演变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