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大国地位经历了起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重要的启示。
材料一
?
材料二?康乾盛世,是我国古代又一个辉煌的盛世。1793年,觐见乾隆皇帝的英
国使臣马嘎尔尼却感慨地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材料三?我国部分指令性计划所占比重统计表(单位:%)
?
| 工业产品产值
| 工业消费品价格
| 农副产品价格
|
1984年
| 100
| 100
| 100
|
1993年
| 11.6
| 10
| 15
|
?注:以1984年为100%
——根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册》改编
请回答:
(1)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观察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概述唐朝对东亚国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英国,从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方面说明马嘎尔尼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从中国古代的强盛、近代的沉沦、当代的崛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对外友好往来、文化繁荣。唐朝在制度层面影响东亚,中华文化圈形成。
(2)政治: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清朝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经济:英国开始工业革
命,清朝手工工场缓慢发展。科技:英国近代科技快速发展,清朝处于传统科技阶段。
对外:英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清朝闭关锁国。中国落后于英国一个时代。
(3)变化: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三则材料勾画了中国古代强盛、近代沉沦、当代崛起的演变历史。回答第(1)问时要求归纳概括,要点全面。解答第(2)问时,必须进行对比分析。解答第(3)问时,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概括出经济体制的变化。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对外关系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康熙时期反击俄国对东北的侵略,与俄国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整理了以下材料:
(1)“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统计表(2)大跃进时期流行的口号(3)当地近30年来城市面貌变化图片(4)中共八大以采党的会议文献 你认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主题最贴切的是
A.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D.重工业发展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群众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根深蒂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在维护专制制度方面的作用不很突出,材料中的“教义”不指宗教,而是指儒家思想,由此分析可知A表述有误;B与材料主旨无关;D所述不能说明材料的意思,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变化情况,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增强
B.美苏两极对峙,损害西欧利益
C.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渐衰退
D.西欧各国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