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8分)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的政治文献的名称。? 8分
(2)以上材料反映出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并指出建立代议制的不同方式。 8分
(3)从国家元首产生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规定有什么不同点?? 8分
(4)你认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中,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地方?请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出自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二出自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三出自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材料四出自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8
(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4
方式: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4
(3)元首产生方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4
君主和议会的关系:英国国王是形式的国家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国皇帝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4
(4)人民真正拥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权力之间的制衡;重视法律;真正发挥立法机构的作用等,至少两个方面, 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四部宪法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设问从资料来源、归纳类型、对比鉴别到概括特征,难度不断加大,认识不断深入。(1)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四则材料出自哪部文献做出正确的判断,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2)材料一和材料二出自美国的1787年宪法和法国的1875年宪法,规定的是共和制政体;材料三和材料四出自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德国的1871年宪法,规定的是君主立宪制。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这四个国家建立近代政体主要是通过革命的方式和王朝战争实现统一的方式建立的。(3)此题考查的是宪法的基本内容,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德国国家元首是皇帝,都是世袭的,美国和法国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他们都是选举产生。(4)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62年文字改革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新词语》的书籍,“收词范围以解放以来党和政府的文件及报章杂志中常见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科学新词和新语为主,酌收一小部分自然科学新词”共一千多条。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含“革命”(26个)和“阶级”(17个)的词汇。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党和国家的舆论宣传导向
B.人们的革命观念、阶级意识逐渐强化
C.长期革命斗争的约定俗成
D.左倾错误愈演愈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该字典是收录的1919年到1962年时期的词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反应,有革命倾向的加强,但是左倾错误并没有表现出愈演愈烈,在文革期间达到一定地位,所以材料不能说明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前,党和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于内蒙古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因此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另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 分)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6 分)
材料二?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6 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6 分)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 分)
参考答案:(1)实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分)
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分)
(2)观点: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4分)
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2分)
(3)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2分)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2分)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2分)
(4)表现: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6分)
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可知要实现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必须加强教化,则本问可以转化为汉武帝的教育发面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现儒学教育官方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众治
(2)依据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得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依据“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君心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治国天下平。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朱熹的地位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3)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新生阶级,即为资产阶级,本题可以演化为资产阶级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实行维新变法;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进行辛亥革命;激进派主张民主科学,发动新文化运动
(4)本题需要理解清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是什么,即政治、经济、法制三方面同时变革。由此本问可以转化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成就,即通过1982年宪法,提出依法治国,并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依据所学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 …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2分)
(1)观点:4分 提炼出观点:2分;赞成、反对、片面、错误等类似明确的观点字眼:2分。
(2)史实:4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史实 )
赞成:西方文明经历了克里特创造的米诺斯文明的兴起衰落;古希腊人在米诺斯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迈锡尼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衰落;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罗马人创造的罗马文明兴起;在罗马文明的基础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古代文明和中世纪文明的基础上日耳曼人开创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2分)
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西方文明的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商周文化、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民族——汉族,主体文化——儒家文化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2分)
反对:史实侧重点在于中西方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历史上并不存在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当时看来都是欧洲人;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民族在今天看来都是中华民族,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商朝晚期的神权和巫鬼色彩文化走向了衰落;周人在商朝基础上创造出了敬天保民的人文色彩文化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衰落;汉族人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清朝满族人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满汉文化相融合,把中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片面:史实侧重点在西方文化也有主体民族——欧洲人,西方文明也有容量的扩展性;中华文明也有波浪性和衰落、兴起的周期。
(3)论证:4分
]12;能够揭示本质和上升到理论、规律层面:2分
赞成: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传承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
反对:把大民族和小民族的概念相混淆;把历史上的民族和现代的民族相混淆。历史上的欧洲各民族原来都是欧洲人,但是在近代民族国家的成长中强化了小民族的概念,才出现了古代希腊人、日耳曼人的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小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所以就让人感觉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
]13;行文:2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2分;结构、逻辑性较强1分;其余0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