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2 08:07:0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 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 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 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 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③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④ 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由“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 集,”得知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所以②是对的;由“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 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得知①③是对的。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所以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简答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清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更加严重,于是农村里面分化出大量无业光丁。封建国家征收赋税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丁额无定,丁银难征。”又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的抢粮都达到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的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截成党类围攻城府的时间时有发生……雍正帝 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手续。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实施背景。(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原有的赋税制度弊端日益显现,严重影响到政府的收入,进而危机统治;赋税的混乱与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每点3分) (2)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丁税;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转变;税种由繁多杂乱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每点2分)
本题解析:(1)先根据材料一,归纳出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再从材料二中归纳出摊丁入亩实施的背景,然后根据两项进行对比,之后可以进行归纳即可。本题实质上是考察学生的归纳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两税法和摊丁入亩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迁移对比即可。 (2)结合租庸调制、两税法、摊丁入亩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即可。要求学生能够以此理解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根据分值进行作答,能够答出关键词即可迎刃而解,即人丁税、货币赋税、税种三点即可,详细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两税法和摊丁入亩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田里不鬻”是说土地不得买卖,“民得买卖”是说土地可以买卖,实质是土地制度发生变化,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所以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正确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片中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古代原始农业使用骨器到到汉代二牛一人的牛耕法再到隋唐时曲辕犁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即铁犁牛耕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哪种主要经营形态一直占相当的比重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纺织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家庭手工业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