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2)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
参考答案:(1)邓小平。改革开放。(4分)
(2)“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扩大是指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的开放体系。歌词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8分)
(3)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逼迫下打开国门有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的问题,需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所以材料中的老人即是指他。有关于“春天”的内涵是什么问题,这个需要结合“春天”出现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来分析归纳。
(2)第二问,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的问题,可以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来分析归纳,这个圈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关于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来回答。有关于歌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问题,材料内容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与褒扬的情感,所以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3)第三问,回答此问题时首先需要从材料内容中的时间来确定“讲话”背景然后结合背景来分析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内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过程中,当时中国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面临着走向什么方向的问题,十四后我国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所以材料的核心内容即是与之相关的内容。
(4)第四问,有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依据史实及教材上对此的论述来分析归纳即可。有关于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的问题,需要从两次开放的背景、内容、性质与影响上来分析回答,这之中最重的是开放的背景与内容,主动与被动开放决定的开放的内容与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2006年起,我国彻底免除在中国持续2600年的农业税。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实现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决策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哪个事件确立于何时?此后在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上出现了什么错误?有什么危害?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当前,你认为怎样才能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答案:
(1)1956 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危害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适应了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3)要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减轻农民负担,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推动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化,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等。
本题解析:
第(1)问提示了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2)问指包产到户。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从多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其本质区别在于( )?
A.开放的对象
B.开放的方式?
C.开放的前提
D.开放的区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开放的。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在中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实行的。两者开放的重点对象都是西方国家;方式也是一样的,即允许西方国家在中国投资等;开放的区域也是以东部地区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从渔村到特区

?

⑴深圳特区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⑵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1)对外开放方针的确立;国家领导人对特区位置的战略规划;深圳历史上与海外的经济联系;地理位置。
(2)深圳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发达的大都市的史实证明了建立特区决策的正确性。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格局,(1)涉及的是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后的背景,从国家的政策,领导人的重视和其自身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角度分析即可。(2)本问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针对深圳的发展历程来展示邓小平决策的正确性,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代实业家张弼士曾在山东?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该地定为沿海开放城市,同时开放的还有该省的? 。同年,中共?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就此全面展开。
参考答案:烟台?青岛? 十二届三中全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