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4分)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2分)
2、判断题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巡期间的讲话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体制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4、判断题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5、判断题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
A.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