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随着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要突出“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四个阶段。注意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逐步加深的过程。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
点评: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进程①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②《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③《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
④《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见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表明了排满思想。故选B。ACD三项在图片所说的民族主义内涵中无法体现。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解放战争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选A,B C D三项合称三大战役,是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中共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主力决战。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解放战争
点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紧接着中共发动了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大攻坚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最后组织实施了渡江战役,改变了国共双方的军事战略格局,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完成了解放战争的重大任务。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要求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只是太平天国的国王,没有推翻清政府,要励精图治;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的 “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檄文中痛感台湾割失、痛斥李鸿章等卖国可知应是发表在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