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夏关系和宋夏和议内容,①④正确。②是后晋政权石敬瑭割让给契丹。③是宋辽和议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朝、内阁、军机处”、“共同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汉代“中朝”官员掌握着一定程度的决策大权,故,①始终没有实权 ,表述错误;“中朝”官员以及“内阁”官员的身份,总体上是比较卑微的,故,④始终由高官任职,表述错误。而②③两项的表述均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朝、内阁与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6分)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8分)
参考答案:
(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6分)
(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8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比较的能力。从图1中可以看出有周,同时出现镐京,说明时间为西周;在图中出现有许多国家,如齐鲁燕卫晋宋等,可以联系所学知识,这些都是西周的封国,说明实行分封制,爵位都是世袭的;以此类推,图2可以得出秦朝,实行的史郡县制度;同时比较两图,图1中可以得出该朝主要统治长江以北,而图2可以得出秦朝统治区域已经推进到南方的珠江流域。
(2)本题主要咔嚓学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根据“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这句话,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变动”,也就是说一项制度的实施必须根据一定的时间地点为转移,可以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根据“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话和结合所秦中央集学知识,可以得出“不变”的内涵,即为制度背后的实施目的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同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4分)请用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2)结合史实并根据材料二概述自“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3)材料三中的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什么?(2分) “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又是指什么?(2分)试根据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形势来分析“拆卸”的背景。(6分)
(4)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归纳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参考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2分)
唐朝:三省六部制。(2分)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2分)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2分)
(3)旧体制“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2分)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2分)
背景:国际: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2分)
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
(4)趋势: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制度。(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秦汉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的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例如,武则天的武举。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后的疯狂,明朝的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和清朝的雍正帝设军机处,都能充分的证明明清时期的“政府的确是由一个皇帝来独裁”。
(2)本题其实就是要回答出来“光荣革命”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包括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把君主的权利装进了笼子, 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国王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直到后来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也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本题是在考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有关问题,旧体制“既已拆卸”指的是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已经被推翻也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拆卸”的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国际背景是指国际上所流行的政治体制新潮流,即19世纪末,欧美代议制度的不断发展。国内背景指的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等资本主义发展之类的答案要点即可。
(4)世界历史上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只可能是从君主专制发展到到民主制度,从人治发展到法治。材料一的秦汉及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指的就是君主专制。材料二的大不列颠国是如何用和平渐进之方式来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材料三的“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指的就是民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的“大变动”;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法国民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