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由于人的自私和无穷的欲望,使人无法像天使一样,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防止专制独裁的发生,因此②③符合题意,而A B D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且违背美国的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材料中“商代统治者 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所以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 “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是“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 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 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来源:91考试网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5分)
参考答案:
(1)方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或九品官人制)、科举制。(3分)
(2)说明:察举制逐步流于形式,被权贵把持,不能为朝廷选拔人才;(1分)九品中正制也不能辨其贤愚,高官几被世族大家垄断操控。(1分) 因此,要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就需采用科举考试之法选用人才。(2分)
(3)看法:科举制在隋唐、两宋时基本上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
(1分)
评价:积极作用——为朝廷选拔了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治的长期稳定发展。(2分)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的创新精神,科举培养的唯上是从的奴才,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2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材料二中“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定为九等。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以及材料三中“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中“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等信息来说明观点。第(3)问属于观点论证题,回答该类试题要从正反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分别给出理由,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的信息来归纳看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去综合评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的兴起的社会状况,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故选C。A、B、C三项表明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进步之处,这都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的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法国民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