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主观条件不包括
A.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
B.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C.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D.局部战争为日本商品出口提供机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A、B、C选项是主观条件,而D、局部战争为日本商品出口提供机遇是客观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在官办的学校里,“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之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与哪一人物发展儒家思想有关(?)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武帝时期采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京师设立太学,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士人都变成儒生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
A.关贸总协定
B.欧洲共同体
C.世界卫生组织
D.欧洲联盟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再认、再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趋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通过歌谣中“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反映当时山西人有抽洋烟的习惯和使用电话这种新式通讯工具,说明出当时山西的传统习俗收到了冲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当时的女孩子在民初已经放足,学习新式文化了,说明文化教育不是日渐衰落,而是有所进步。故排除②,因此选D.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泽东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
?(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
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
参考答案:
(1)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分)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十年文革(2分)。
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任答对一点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4)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