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趋势是(? )
A.逐渐形成美国与苏联对立的格局
B.逐步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美国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D.大国之间的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问题交织在一起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注意理解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而A、C、D三项在二战后初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农村的手工业迅速衰败,大量农民破产,但一些学者却提出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5—1931年土布产量和用纱量
?年份
| 土布产量(百万匹)
| 土布用纱量(百万磅)
|
1875 1905 1919 1931
| ? 40.93 49.53 44.95 45.38
| ? 644.7 780.1 780.0 714.7
|
材料二:以手纺车和古老的投梭机而论,至少需要3人纺纱才能满足一架织机的原料需要,而且手纺纱的品质,一般不能达到16支以上。因此,在产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手纺车一直是手织业发展的障碍。
纱厂的建立,恰恰替手织业解除了这些障碍。它不独为手织业供应了足量的棉纱,使之无原料缺乏在虞,还为手织业制造了高细支棉纱,从而扩大了手织业的活动领域。
材料三:织户用了机纱以后,工效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也是土布能与洋布争一日之短长的重要因素。
材料四:中国农村消费者对洋布向来不大感兴趣,而对土布情有独钟,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告诉你穷人穿土布的衣服是因为这类布可以穿到相当于外国布的三、四倍或者五倍时间长……是因为它在冬天更暖和。?——以上材料摘自马俊亚《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的手工业并没有破产?(6分)
(2)结合材料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农村手工业并没有破产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证明了从1875年到1931年,中国土布的产量是比较稳定的,说明农村的织布业并没有给现代机器工业挤垮;材料二证明了,由于现代机器工业提高了纱的质量和数量,反而促进了传统手织业的发展;材料三证明了,由于传统手织业质量的提高,成为了与洋布竞争的本钱。(每点2分,总分不得超过6分。言之成理者同样可以得分。)
(2)材料二证明了,传统纺纱业是跟不上手织业的规模的,而现代机器工业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传统手织业的发展;材料三证明了,由于土布质量的改良,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材料四证明了,中国农村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土布。(每点3分,总分不得超过9分。言之成理者同样可以得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说法不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原因的是
A.与欧共体抗衡的需要
B.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C.应对区域集团化挑战的需要
D.美国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选项C,应对区域集团化挑战的需要意思是说美国感到已经出现的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对自己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为了在竞争中不致被孤立,美国才与加拿大、墨西哥组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读图1和图2,作为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它们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B.记录的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C.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见证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1是购物券,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图2 是股票,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不是主要历史价值;B不对,股票不是记录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C不对,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选D。
点评:历史图片型选择题主要以历史照片、图片或绘画等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阐释能力。这类试题不仅提供了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试题意境,使试题呈现图文并茂的效果,而且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直观印象,为命题和能力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反映了文综试题命题改革的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关于印象派音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印象派绘画的兴起影响了印象派音乐的产生
B.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贝多芬
C.德国的德彪西为印象派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
D.《牧神午后·前奏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德彪西,其代表作品是《牧神午后·前奏曲》。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