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5-22 08:48:14 【

1、综合题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 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3分)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3分)


参考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1分)根本目的:维护皇权。(2分)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1分)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2分)
(3)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3分)
(4)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定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3分,任答三点)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监察官是御史大夫.“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概括财力可知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
(2)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通过对比汉唐时期的宰相制度和决策方式,可知唐朝的特点是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因此古代的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不能对皇权产生制约。要反对专制,必须使监察制度不依赖皇权,独立行使监察的权力,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参考中国历代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坚持制定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外朝;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否定题。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一般认为其创立者是大禹,所以A正确;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所以B正确;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所以C正确;但是在明朝时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不可能到了清代还存在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所以D不符合史实,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与清朝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李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的历史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在任免官吏上的突出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原因:疆域辽阔;地方叛乱。(2分)
(2)依据:诸侯争霸,地方割据。(2分)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
(3)变化:行省制度。(2分)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西周疆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体现的是疆域辽阔;“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体现的是地方出现叛乱。
第(2)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可从材料信息“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中得出。“特点”一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解答时需要注意设问限定词“在任免官吏方面的特点”,本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
第(3)问,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化”一问可有材料“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的信息推断出。“意义”一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对以后历代的影响等角度来解答。
第(4)问,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回答“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首先要结合三则材料中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演变来考虑,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权力逐渐减、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 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智力精英集团”指的是知识分子,该学者认为科举制度利用人性的弱点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C项正确;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是如何加强君权而削弱相权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8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没有。(1分)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2分)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2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1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结合教材可知,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武帝设置“中朝”,丞相变成了执行机构;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本题主要考察选择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皆不鉴秦设相之患”,“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内阁不能统领六部,不能制约皇权,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