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时间和关键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属于工商业改造,A项符合题意;D项是在1950年;B项计划经济的表现,与材料不符;C项是指的生产力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故选A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know yourself”的名句出自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know yourself”即认识你自己,因此是苏格拉底名言。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最近十年间(1889-1899年),美国全国之最大问题,无过托拉斯(一种垄断组织形式)。政府之所焦虑,学者之所讨论,民间各团体之所哗嚣调查,新闻纸之所研究争辩,举全国之八千万人之视线,无不集于此一点。故欲知美国之国情,必于托拉斯;欲知世界之大势,必于托拉斯。…‘托拉斯之初出也,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凡28省(州)之政府发布法律,以禁止托拉斯,华盛顿政府亦随之。幡然卒不可禁,民间组织托拉斯者,易其名而用其实,而发达且日盛一日。……知此物之发生,由于天演理势,相迫使然。愈遏之则其势愈盛,而弊亦愈深。!”
——粱启超《新大陆游记》第26—28页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古巴总统卡斯特罗表示“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1)材料一中梁启超描述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其势愈盛”的原因。(1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卡斯特罗认为当今全球化时代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15分)
参考答案:(1)社会状况:托拉斯成为美国普遍而典型的垄断组织形式,成为人们的议论焦点,政府一度实行遏制政策。(6分)
势盛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资本和生产不断集中;垄断组织有利于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控制价格和市场。(9分)
(2)现象:全球化时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6分)
原因: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趋势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9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美国全国之最大问题,无过托拉斯”“举全国之八千万人之视线,无不集于此一点”“政府发布法律,以禁止托拉斯”归纳出19世纪末美国社会状况;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可以依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积极性以及资产阶级追求利润等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依据材料分析归纳,“同一条船上的乘客”指的是在全球化下各国的利益是相关的,“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反映了分配的不均,“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反映了全球化下的不公正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各国相互联系的紧密、全球化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冰岛
| 1971年12月8日
| 英国
| 1972年3月13日
|
荷兰
| 1972年5月18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亚
| 1972年12月21日
| 新西兰
| 1972年12月22日
|
西班牙
| 1973年3月9日
| ?
| ?
|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应对苏联威胁(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策略”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