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系统阐述了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重大问题,这成为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答案选B,A 出现在1953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尚未建立,C项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D项是针对社会主义“左倾”错误路线而提出的修正方针。
点评: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目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孙中山认为:“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产生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符合民生主义的精神要求
B.在中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想
C.抓住了革命的根本问题
D.是要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属于绝对词型选项,“永远”是绝对词,对这样的选项要慎选;革命的根本问题应该是民权主义,故排除C;针对土地问题,孙中山三民主义认为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所以排除D;从材料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是土地问题,所以这一主张应该是民生主义的要求。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为了实现这种奇迹般的发展目标,每个人都被鼓励参加工业生产;这样,每个人,不管其职业是什么——政府官员、农民、学生、教授、工人等等——都成了无产阶级。”这句话描述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一五计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奇迹般的发展目标”可以看出,指标相当的高。又从材料中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定下不切实际的生产目标,而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但是没有把所有人都动员起来从事工业生产。因此BCD三项均错。
点评:大跃进是1968年在左倾错误的指导下发动的生产领域的运动。以高指标、共产风、瞎指挥等作为特征,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49、1972、1992年分别形成了三次建交高潮。下列史实与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正确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O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建国以后的外交政策,在1949年由于是美苏两极,中国实行一边倒,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建交,在70年代主要是和美国关系的改善带动了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建交,在1992年的国际背景是两极的结束,多级化 的到来,所以正确的是A项,B中“求同存异”?是在1955年提出C中的万隆会议是1955年D中不结盟运动 是在1961年,均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