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实行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扩充人的善性,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现“仁政”,通过统治者的亲身示范为普通民众树立榜样;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应该通过道德教育来扩充人的善性,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即通过对民众进行善的知识的教育即能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工业落后,市场上很多商品都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即舶来品,所以都带“洋”字。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四寸半高跟”、“三寸金莲”、“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可以看出既受西方影响,也有中国旧的陋习;从人群的分布看出是各个阶层都有,所以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33年,与新文化运动关系不大;民族工业的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是不符合史实的。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创举有()
①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②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的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实行土地改革?④用暴力方式将生产资料的私有改造成公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我国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的独创是①②,③④的内容在苏联进行经济建设的时候就实行过,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的主张,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主张,客观上有利于利用“天”来约束“天子”(君主),但主要还是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因此A、B两项说法错误;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而不是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孟子主张君主是可以被质疑、撤换的,而董仲舒则强调绝对尊重君主,因此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