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民国初年的天津,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有数十家,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
C.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已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D.公有制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是经济制度的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在我国确立。故正确选项为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郡县制
B.法家思想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秦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帝国结构”出现在秦朝,并且直到1912年才告终。它取代了周的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综合以上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帝国结构”是封建帝制,其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法家思想、秦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C。
点 评: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代2000多年一直沿用。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代替。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全会于2006年10月8号在北京召开,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成为会议的主题,请回答:
(1)孔子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4分)
(2)战后,发达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是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3分)
(3)民主法制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4分)
(4)“睦邻”外交是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后,为促进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采取的最重要举措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 A提出了“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2分)
B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分)
(2)首先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是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了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3分)
(3)第一拨乱反正(1分)
第二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1分)
第三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分)
第四加强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直接选举(1分)
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本题解析:本题以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切入点,第(1)问,要求回答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不能将孔子的主张全部罗列上;第(2)问,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影响是很复杂的,要注意辩证地看待;第(3)问,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即“民主”和“法制”,解答时注意不能缺漏;第(4)问,注意地域限制“中亚地区”。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人说,秦始皇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康熙帝则是中国版图的初步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分析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有历史学家说:“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你认为这套“制度”包括那些内容?
参考答案:(1)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秦始皇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入侵。他在位61年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2)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
本题解析:(1)评述观点时应结合秦始皇和康熙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具体贡献;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回答时要注意被后世所沿用这一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